半年内近百万人离职 五大保险公司总市值缩水近三成 保

2021-11-29 17:37 来源:凤凰网科技

“保险业半年走近百万人”的话题在微博上登上了热搜的风口浪尖,引起了广泛关注。年轻的保险业似乎已经进入中年危机的集体焦虑。

据央视财经报道,最近保险业发展不景气,作为保险业销售主力的保险代理人大量离职。数据显示,仅2021年上半年,保险业就流失了近100万名保险代理人。

五大上市险企同步大幅减员

2000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保险公司和第一个服务电话,这意味着国内保险业务正在逐步崛起。

到了2010年,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国内保险业务迎来了新的发展,行业内机构数量迅速增至142家。四年后进入第二个“爆发期”,出现了全民卖保险的景象。根据申万宏源的调研数据,保险代理人数量从2015年的471万增加到2019年的912万。四年间,保险代理人数量从2015年的471万增加到2019年的912万。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保险业保持了高速发展,即使是近年来,也呈现出倒退的趋势。在2018年时,在被纳入统计的172家保险企业中,亏损的企业数量高达67家,在总公司数量中的占比高达39%,其中,在这一年国内有4家保险公司其亏损值超过了10亿元,《幸福生活》的亏损值高达68亿元。

到今年,情况没有改变。据国内相关部门统计,在2021年1到6月期间,国内的保险费用值,与2020年同时期相比下降了0.5%左右;上市险企披露的2021年5月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更佐证行至转型三岔口的保险业之胶着,如:资产与负债两端承压,五大上市险企(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前5个月共取得保费收入约1.3万亿元,同比仅增长0.69%;单月保费而言,整个行业连续3个月负增长。

今年上半年,保险股市值严重缩水,行业排名几乎升至垫底。数据显示,截至7月7日,5家上市保险公司总市值合计2.53万亿元,较去年底减少1万亿元,总市值缩水近30%。从个股表现来看,平安(601318)跌幅最大,年初至今累计下跌27.12%。中国太保(601601)、新中国人寿(601336)、中国人寿(601628)和PICC (601319)均出现两位数跌幅,分别为22.13%、20.63%、13.13%和10.65%。

当保险业呈现倒退趋势时,相关保险代理人的规模也在减少。2020年,保险代理人数量开始下降。当年,保险代理人数量为844万人。另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行业代理商数量同比下降20%以上。

根据上市寿险公司的半年报,在五大上市险企,的代理人上半年均大幅下降,PICC的代理团队已经缩水一半以上。

具体来看,截至6月30日,PICC人寿约有24.9万名营销人员,较去年同期的51.2万人减少51.4%。市值超8000亿元的中国人寿,个人销售115万份,较去年同期的169万份减少54万份,同比下降32%。CPIC平均每月保险推销员为64.1万人,比去年同期的76.6万人下降了16.3%。新中国人寿个人保险代理人数量为44.1万人,较去年同期的52.6万人下降16.2%。中国平安人寿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约87.8万人,较去年同期的114.5万人下降23.4%。今年上半年,五家机构的代理人规模同比共减少了128万人左右。

全球商业保险均现衰退趋势

不过,这可能不是国内保险独有的现象,全球商业保险似乎也在走下坡路。

据《经济日报》报道,日内瓦保险协会副秘书长、研究和前瞻性讨论负责人Kai-Uwe Schanz为向“新常态”过渡设定了一个基准场景:预计继疫情之后,世界将向“新常态”过渡。许多现有的趋势已经被新冠肺炎放大,预计一系列持久的影响将从根本上改变保险公司的风险模式和经营环境。

他认为,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大政府”、向可持续发展的过渡以及向远程办公的过渡,按此顺序,可能会对保险公司及其在后疫情世界中的角色产生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以来,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保险姓氏”的监管。监管部门对“保险姓氏”的解释是区分一级和二级安全和投资属性。保障是保险业根本功能,投资是辅助功能,为了更好地保证,必须服务和服从保证,而且绝不本末倒置。要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支持实体经济,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用。

与险资运用密切相关的一个话题是“万能险”,在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大行其道的市场环境下,形式灵活的万能险,成为了一些险企迅速做大保费规模的利器,为其进行各类投资提供了充足的弹药。规范险资运用,就势必要进一步规范万能险的发展,2016年接连出台多项制度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至此,作为兼具保障与投资属性的万能险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除外部因素外,对于多家险企优化代理人质量,普华永道中国保险业主管合伙人周星表示,这反映了传统的寿险营销模式到了必须深入改革的阶段。代理人体系引入中国近30年来,对推动中国寿险营销和寿险公司价值创造功不可没,但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以及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越来越专业,传统代理人模式发展遇到了愈发明显的瓶颈,尤其是业界诟病多年的拉人头模式、缘故展业和自保件、脱落率高、专业性低等问题,都是阻碍其未来发展的顽疾。去年以来,疫情推动了险企线上化和数字化改革进程,加速了传统代理人模式的问题显现,在增员和产能上都遭遇了很大的挑战。

周星表示,这是寿险转折的一个契机,在这个转折点没有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机构必须对代理人团队做好相对长远的规划和投资改革,不要再盲目靠短期激励饮鸩止渴。

企业试点独立代理人模式

为了增加保险代理人的积极性,近期多家保险公司开始试点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模式。

所谓独立代理人模式,与传统代理人,也就是非独立代理人对应,指的是接受委托从事业务活动的人,但在法律上和经济上都独立于它所代理的委托人的专业经纪人。独立代理人更自由的展业空间、更高的佣金收入,俨然如同依附品牌的自主展业人。

据央视财经报道,杨新杰是一名从业多年的保险代理人,今年4月,她刚刚转型成为了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谈起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杨新杰坦言传统代理人模式以层级管理为基础,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更多的收入,就要组建团队,日常的团队管理需要耗费她一半以上的精力。而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则实行扁平化管理,打破了金字塔式的层级划分和佣金提成,代理人自主展业,同时也可以获得更高比例的佣金收入。

王刚是一家寿险公司的个险业务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虽然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有学历、从业经验等多方面的要求,但是目前发展速度很快,公司从去年开始招募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目前“独代”的数量已经从年初的3000人增加到了现在的8000人,同时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

王刚表示,前10个月的人均月产能达到2.79万元,传统的保险公司大部分都不到1万元,人均的月收入在9000元多一点,这个行业的水平大概应该是在5000-6000元左右。

据央视,业内人士介绍,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不仅改变了代理人的营销模式,也改变了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的方式,可以通过一位保险代理人或一家门店,配置齐所需的保险产品。从目前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开设的门店看,大多以社区为中心,以服务周边居民为目标,打通保险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只是这些尝试还在探索中,谁能在代理人队伍的转型中脱颖而出尚需要时间证明。“大家都在探索中,谁会跑出来现在还不敢下定论。”周星表示。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表示,保险代理人队伍缩减的趋势还将持续,行业还将继续面临阵痛,这是前些年个人代理人野蛮增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