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上海电影城计划将自有影院升级到100家

2020-06-16 10:1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根据传统,六月中旬是上海电影城每年最繁忙的季节。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阵地,它应该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和1000多名观众一起在东方大剧院观看一部4K修复的经典电影,几乎是每个影迷对电影节最深刻的记忆。疫情爆发后,上海电影城和全国10,000多家影院陷入沉默,关门长达140多天。

过去五个月的停摆让电影业充满了悲观情绪,但该行业并非停滞不前。当项目开始时,演员阵容被打开,预告片被发布,电影制作人的脚步没有停止。当电影院的大门打开时,它将如何迎接喜欢它的观众,电影创作者将把什么样的作品还给影迷,以及处于危机中的电影院如何自救和生存,并争取生存的机会。这也是电影业从业人员目前正在思考的问题。

近日,上海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建儿正在与专家们讨论上海电影城的改造项目。成立于1991年的电影,在过去的30年里不断发展。此时此刻,颠覆性的升级正在酝酿之中。上海电影集团最近披露了其新的战略计划。其中,上海电影城的改造将是产业创新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探索电影模式的第一步。

“这个行业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中国电影业在未来十年将如何发展?”王建儿表示,对于电影行业,尤其是对于电影行业,如何审时度势,在不确定中寻找方向,在大的变化中寻找新的机遇,实现前瞻性的布局和有效的应对,促进企业早日复苏,尽快走上高质量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前的当务之急。新战略的推出是希望在未来五年内突破并打一场“主动战”。

虽然电影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从产业基础的角度来看,电影产业却面临着诸多挑战。王建儿仍然对中国电影业的未来充满信心。该行业发展的希望在于中国年轻一代的电影消费者、超过17亿的观众和巨大的增长空间,以及中国故事的潜力。

王建儿表示,至少在5年内,规模在5亿元以上的电影基本上无法通过互联网模式收回成本:“这种规模的电影离不开电影院,电影院的成本回收模式可以确保投资大的电影能够实现平衡或盈利。”在他看来,在正常情况下,中国的电影院总数、消费层次和集中度都会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

与美国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影院的产业集中度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目前,中国有近50家医院,其中许多规模不大。他们生存困难,经营成本高,管理人才缺乏,出勤率和盈利能力低,市场整合势在必行。此外,今年的疫情影响到了影院,许多影院因现金流短缺而面临关闭,许多影院经理和投资者已经走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

今年3月,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上海电影集团宣布启动全国首个“电影防疫救助基金”,总额达10亿元。该基金专注于长三角地区需要救助的影院,通过增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向长三角地区的电影投资和电影管理公司注入运营和发展资金。“这个行业必须有一批能够承受得住的影院,否则影院将全部倒闭,电影终端将出问题,整个产业链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王建儿说道。

据了解,上海电影集团计划将自己的影院从61家扩大到100家,以扩大其市场份额。王建儿认为,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才能投资研发,进行战略布局。扩大规模意味着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

王建儿认为,为了使上海的电影产业越来越强大,首先必须发展电影产业。现在是采取行动的好时机。在他看来,扩大电影院并不难。关键是如何加快电影客流的转化和实现,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命题。因此,电影形式的创新也在同步推进。

中国影院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传统的商业模式,顾客账单消费低。据了解,到2019年,上影旗下的61家电影院的观影人数将达到1900万。除了票房收入,顾客的单笔收入约为4元。如果客人名单的人均消费增加1元,就意味着收入增加2000万元。因此,电影院的模式是从交通流中获利的方向提出来的,电影院增加了多种形式,为线下娱乐和消费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创造了第三空间。

在调查中,王建儿注意到去年一个小型水族馆被引入一个历史悠久的日本电影院,通过高科技大大降低了水循环成本。虽然水族馆的规模很小,但它吸引了许多父母和孩子。他们将在电影院呆几个小时,大大增加了电影院的“无票”收入。这个案例让王建儿想到,上海电影城的下一次转型应该是一次颠覆性的创新,甚至可以考虑先看电影后收钱的消费模式。王建儿认为,在缺乏更多时间窗口和更多成熟行业经验的情况下,需要大胆创新和大胆尝试。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向第一财经指出,为了提高单屏的产量和上座率,提高电影布局的效率,实现交通流,影院应加强管理能力,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电影基础和审美能力的管理人才,提升影院技术和服务水平,提高影院软硬件设施质量,为观众提供最佳视听享受和体验。作为供应方,即制作方和创作方,它们需要为电影院提供稳定的高质量和有竞争力的电影流,以便为观众提供足够的自由选择空间和拥有丰富电影来源的权利。

延伸 · 阅读